Hangbin

我看《邓小平时代》

在政治经济问题上,什么问题红,其研究就开始爆棚。二十一世纪以来,随着中国经济腾飞,国际上也变得举重若轻,就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研究中国。在对书市的轮番轰炸中,外国人研究的中国总是显得另类:虽然大部分内容都关于中国,但研究的视角却不在中国。由于现在的自由受限,这类书也总是在我心中比其他国人写得祖国赞美诗更客观,也总会吸引我的眼球。然后,就看到了现在的这本傅高义的《邓小平时代》。 ...

继续阅读

又是英语

学英语的路一走就是十几年。 小学的时候,我被逼着学英语。那时候刚刚认识二十六个字母,会说几句 LiLei 和 Han Meimei 的经典语录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,上英语课从来都不认真听课,老师可能也理解我们的心情,也对我们马马虎虎的。印象深刻的是五六年级的时候要求背书,当时 64 开的课本用小四号字体印了整整一面的课文,我们好像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完成任务,除了一个台湾来的同学,她用流利的口语和强大的记忆力吸引了我们的目光。那时候的英语课总是很好混,和同桌聊聊天,在书上随便画几笔一节课就过去了。说着说着,画着画着,小学就结束了。 ...

继续阅读

从“新希望”看未来

今天党校让我们看了一个老电影《中国合伙人》。我第一次看是在晚上十一点钟,估计也没有看得很仔细,也估计是因为那个时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还不大了解,所以看完就直接睡觉,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。如今,有了改革开放历史的铺垫,我也可以说说我的观影感受了。 ...

继续阅读

改革的步调

看中国的改革史,总有一种压抑的感觉。 从头说起吧。1978 年,改革元年。5 月份,邓小平"打破精神的枷锁",用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摧毁了"两个凡是"的原则,虽然以后关于意识形态的辩论仍将继续,但已刮起了改革的第一阵春风。这一年,全国高考正式举行,第一批大学生中将创造出一批伟大的企业,挣脱旧制度的牢笼。年底,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,改革却早已悄然开始,安徽凤阳打响了改革的"第一枪"。此时,民营公司的源头出现了,冒着政治风险。民营公司的成长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,一是华西式的乡村基层政权及其集体企业组织,二是鲁冠球工厂式的自主创业型企业。华西村依附于政府,和政府挂钩,其先天相对于个人的自主创业就有优势。华西村的五金厂,三年后就有了 24 万的产值。鲁冠球那样的自主创业则显得艰难得多,在计划经济时代,从生产到销售,全部要靠国家的指标,否则就算非法。但在此情况下仍可以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,则可以对国有企业造成强烈的冲击。 ...

继续阅读